我们单位自从国家开展集中采购以后,就一直跟不上国家政策的步子,感觉总是慢人三步,在集采已经常态化的今天,第8批集采落地,第9批集采已在路上,我公司依然没有能拿出手的品种,不中标那么生产量也就是上不去。
原来靠吃老本的那几个药,某地平片、某胶囊、某肠溶片等,由于没能过一致性评价,集采也没有参与,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处于弱势,被集采给挤的产量急剧下降。已不足以前三成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现在老本突然吃不上了,回顾前三年研发投入仅占公司年利润的0.5%-1.0%,公司利润的28%都被销售给用了,另外还有一些财务费用,付公司贷款的利息,这样下来,能投到研发中的钱也是少之又少,研发投入远低于头部药企的20%的总利润投入。俗话说,研发代表着企业的未来,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,用一句专利上的词汇来说,我们单位现在好像是遇到了“专利悬崖”,现在“吃饭”都困难了。
为此公司管理层多次开会寻找对策,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,想要改变一下遭糕的现状,提高 一下工作效率,其中“留洋”过国内外企的质量部经理提出了一条措施是减少非经营性支出,提倡无纸化办公,他说他在某瑞上班时,10年前公司已经实施了无纸化办公,那就所有文件和记录的审批都可以做成线上流程。方便又快捷,一个文件光走路找领导就得几公理,别说等待时间了。有了线上流程,领导随时都能查看,并做出修改意见,但现状是我们单位没有线上流程,为此公司又斥资几百个W,找软件公司定制了一套线上文件审批流程,涉及偏差、变更、验证、工艺规程、记录的审核、批准,最终理想是,各部门的文件在与领导不见面的情况下,就能完成审批并实施。
信息部门找了一个软件公司来做这件事,但该公司并不是专职做药企软件的,因此软件的水平和流程全仰仗了我单位质量部领导的水平,并且质量总部长肯定不会跟进这件事,因此这件事又落到了质量提升主管的肩上。质量提升主管把书写流程或者线下流程口述给软件开发者,让软件开发者开发成线上流程。相当于一个是后台一个是前台。
经过三个月的软件定制开发,形成了一个雏形,流程基本上与线下的流程一样,只不过是搬到了网上,把质量体系所涉及的文件流程都改成了线上人工(起草人)上传,文件的起草、审核、批准达不到智能选择过程节点的地步,只能由起草人员选择,原来找谁签字,就把这个人在线上找出来选上她,然后流程就到了她/他那里。理论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。
软件公司倒是一直在给基层人员提建议、每一次改进都给我们培训一次,并且诸如验证、变更的流程都由相关负责人专门跟进。
从提出这个设想再到软件试行,又经历了四个月,实际运行好像比线下纸质文件的签批还要复杂,最主要一点就是文件能在同阶层领导之间同步查看,A领导查看时,B和C领导都不能看,只能等着。不像我们平时找领导签字时这个领导不在我们就可以去找其它领导。
第二个难点就是软件开发基于IE8上开发的,现在IE8已经不更新了,需要下载许多补丁,这样也很烦,不安装你就不能打开,关键是领导们都不会安装,还要技术人员一次一次地安装,系统一边运行一边安装补丁,并且还要将浏览器的权限设置为全部允许,这样导致电脑总提示有被攻击的风险,总是弹窗,也挺烦人。
第三个难点就是质量提升主管总给我们这些基层人员培训,从来没有给领导培训,领导都不知道怎么用,文件到了领导那里,总也不看,就别提在线上通过了,最后还得把纸质的打出来拿给领导看,最后还要求,线上与线下文件的签批时间要一致,这下可把一线技术人员给难住了,技术人员也左右不了领导的时间,并且所有的领导都不重视这件软件(质量部长除外),有时文件到了最终批准人那里长时间不通过,还得总打电话通知,质量提升主管还说,试运行过了以后,就进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,验证通过后正式实施,然后取消线下签批。
经过4个月的试运行,总达不到线上线下同步,文件签批时不是这个领导出差就是那个领导出差,或是不在单位、开会、培训、休假等多种事情找不到人,有时需要立即实施的文件也只能电话沟通,然后把文件VX发给领导,领导同意之后,我们质量提升主管登录领导的帐号给通过一下,时间长了,各大领导也都不登录自己帐号了,开始只看纸质文件了,看完了直接签字,线上有时通过也有时不通过了。
试运行过后大家算是默认弃用了这个文件审批的线上流程,但又不好意思说,说了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,谁也不愿意站出来说这个软件不行,因为说了还要承担责任。质量提升主管也申请调离了她现在的的岗位,去车间当QA了。最后就是这件事彻底没有人管了。线上爱过不过吧,纸质的是最后发放的,领导们一定要看。这几百个W就这样花了。没起到一点作用,但也没人敢说,现在在民间流传为笑话。
关键词: